医工转化
创新成为医疗界“主旋律”,“医疗器械”如何赶上风口? 创新,毫无疑问是当前医疗领域的主旋律。 首先在政策上。2021年,我国共发布49条与医疗创新和转化相关的政策,对于科研的社会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在技术突破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在今年共有31项前沿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最后在创投上。据统计,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25亿元。 但医疗器械领域医工集合难度大、原始创新力不足、转化率低等,“医疗器械”应遵循何种原则才能赶上风口? 首先,临床需求和医生的使用体验是至关重要的,需细心听取用户的反馈,切忌自身闭门造车。 其次,降低器械的故障率,提高器械的稳定性,寻找最简洁的解决方案,正如蛇打七寸,一矢中的,这就是医疗创新的核心命题。 第三,有创造力的工程师会根据成熟的医学原理,采用自己掌握的机械、工业原理,设计出全新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创新,是医工结合的产物,也是寻找医工公约数的过程; 第四,以微创和重复干预为方向;一个优秀的介入治疗器械必须具备的条件:符合基本的医学原理;易实现导管化,容易操作;植入物少;靶点精确;可多次干预。 第五,既有科学的组成部分,也充满着艺术的美感,尽量和人体完美兼容;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也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美化、艺术性设计可以增加产品观赏性,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第六,医疗器械研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前可能大部分器械是工程人员根据国外产品去研发,逆向开发的一个过程,但将来必须强调一些纯创新,从医学端结合开始的一些创新,执行力尤为关键。 医械创新离不开医工转化,奥咨达是您成果转化的引路人和经纪人,商业化设计,快速拿证,少走弯路,轻松获取阳光收入。 危!“卡脖子”迫在眉睫,国产替代必须全面推行! 2020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我国在这一年陆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卡脖子”短板。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ECMO和麻醉机等设备严重短缺,让“活着”成为了难题…… 所幸的是,在历时大半年的长期抗疫后,国家的当机立断和人民的众志成城让一切灰暗终于迎来曙光。 然而,同期9月,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芯片断供让人们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肤之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时势所迫,国产替代成为刚需! 01 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趋于区域化本地化 一直以来,这些不常用的医疗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各国自顾不暇,而我国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国产替代,因此才会出现急救医疗器械短缺的窘境。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表示,疫情加剧了各国的不信任度和脱钩,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地化。 02 长期以来原始研发的缺失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原始研发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 近些年一直都在倡导创新,但并没有体现在研发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当中美冲突,美国对关键技术的断供一下子让我们面临瓶颈。 这一切的变故让身处困境中的我们深刻认识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竞争有时会脱离市场逻辑,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多方面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即使暂时生长在安逸和谐的全球环境中,也要有忧患意识,做好万全准备,当灾祸来临时才不至于措手不及。早日摆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国产替代迎来曙光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产替代的发展,国家也有所举动。今年5月,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通知流出,该通知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 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采购范围覆盖监护仪、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多个品类。 近几年里,相关政策一直在为国产替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什么国产替代的真正实现那么难? “大脑管家”在相关推文中提到:由于国内医疗体制里长期存在“重论文、轻应用”的现象,所以国内的医疗器械在药械创新等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 受限于资金、市场等各种外部因素和繁琐复杂的法规流程,好的专利或者想法难以投入到市场中,成为真正可用的医疗产品。 由于投入成本巨大,国内也没有这样的研究机构能够从研究到生产实现一体化……因此,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然而,学科交叉的出现,却让不同领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可能性,也让国产替代的创新发展迎来曙光…… 什么是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即多学科交叉融合,涵盖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是指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 目前,交叉融合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往往能孕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科学前沿,也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重大的研究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之间。多学科融合打破了单一学科存在的思想禁锢,产生了科学创新,为科研及其成果的临床应用、进而解决重大临床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人们知识和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整体化”到近代的“专业化”,再到现代的“综合化”的过程。 从近代科技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许多重大发现及重大问题的解决,常常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统计数据显示,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将近50%的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 合纵连横,开拓新的合作伙伴 国际政治对市场的影响巨大,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欧美也不是铁板一块,欧洲已经从盲目跟从的惯性中解脱,寻求自身在世界舞台中有越来越强的自身发言权,霸权主义,纯粹利己主义和一味地拉帮结派被证明已没有了众多拥趸,合作共赢,多极化的世界新趋势已被越来越多国家和有识之士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