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学术资讯

  • 医工转化

    创新成为医疗界“主旋律”,“医疗器械”如何赶上风口? 创新,毫无疑问是当前医疗领域的主旋律。 首先在政策上。2021年,我国共发布49条与医疗创新和转化相关的政策,对于科研的社会引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在技术突破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在今年共有31项前沿技术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最后在创投上。据统计,2021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25亿元。 但医疗器械领域医工集合难度大、原始创新力不足、转化率低等,“医疗器械”应遵循何种原则才能赶上风口? 首先,临床需求和医生的使用体验是至关重要的,需细心听取用户的反馈,切忌自身闭门造车。 其次,降低器械的故障率,提高器械的稳定性,寻找最简洁的解决方案,正如蛇打七寸,一矢中的,这就是医疗创新的核心命题。 第三,有创造力的工程师会根据成熟的医学原理,采用自己掌握的机械、工业原理,设计出全新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创新,是医工结合的产物,也是寻找医工公约数的过程; 第四,以微创和重复干预为方向;一个优秀的介入治疗器械必须具备的条件:符合基本的医学原理;易实现导管化,容易操作;植入物少;靶点精确;可多次干预。   第五,既有科学的组成部分,也充满着艺术的美感,尽量和人体完美兼容;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也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美化、艺术性设计可以增加产品观赏性,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第六,医疗器械研发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前可能大部分器械是工程人员根据国外产品去研发,逆向开发的一个过程,但将来必须强调一些纯创新,从医学端结合开始的一些创新,执行力尤为关键。 医械创新离不开医工转化,奥咨达是您成果转化的引路人和经纪人,商业化设计,快速拿证,少走弯路,轻松获取阳光收入。   危!“卡脖子”迫在眉睫,国产替代必须全面推行! 2020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我国在这一年陆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卡脖子”短板。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ECMO和麻醉机等设备严重短缺,让“活着”成为了难题……   所幸的是,在历时大半年的长期抗疫后,国家的当机立断和人民的众志成城让一切灰暗终于迎来曙光。   然而,同期9月,美国对华为的新禁令正式生效,芯片断供让人们再度感受到了“卡脖子”的切肤之痛。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时势所迫,国产替代成为刚需! 01 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趋于区域化本地化 一直以来,这些不常用的医疗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而在抗疫的关键时期,各国自顾不暇,而我国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国产替代,因此才会出现急救医疗器械短缺的窘境。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表示,疫情加剧了各国的不信任度和脱钩,也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区域化、本地化。   02 长期以来原始研发的缺失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原始研发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方面瓶颈仍然突出。 近些年一直都在倡导创新,但并没有体现在研发上,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因此,当中美冲突,美国对关键技术的断供一下子让我们面临瓶颈。 这一切的变故让身处困境中的我们深刻认识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在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际竞争有时会脱离市场逻辑,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从多方面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即使暂时生长在安逸和谐的全球环境中,也要有忧患意识,做好万全准备,当灾祸来临时才不至于措手不及。早日摆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国产替代迎来曙光 为了进一步推动国产替代的发展,国家也有所举动。今年5月,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年版)通知流出,该通知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 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采购范围覆盖监护仪、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多个品类。 近几年里,相关政策一直在为国产替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什么国产替代的真正实现那么难? “大脑管家”在相关推文中提到:由于国内医疗体制里长期存在“重论文、轻应用”的现象,所以国内的医疗器械在药械创新等领域远远落后于国外。 受限于资金、市场等各种外部因素和繁琐复杂的法规流程,好的专利或者想法难以投入到市场中,成为真正可用的医疗产品。 由于投入成本巨大,国内也没有这样的研究机构能够从研究到生产实现一体化……因此,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然而,学科交叉的出现,却让不同领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可能性,也让国产替代的创新发展迎来曙光…… 什么是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即多学科交叉融合,涵盖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是指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多形式交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多学科融合发展已成为未来趋势。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任何高科技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 目前,交叉融合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来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往往能孕育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和新的科学前沿,也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科学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重大的研究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碰撞之间。多学科融合打破了单一学科存在的思想禁锢,产生了科学创新,为科研及其成果的临床应用、进而解决重大临床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人们知识和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早期的“整体化”到近代的“专业化”,再到现代的“综合化”的过程。 从近代科技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许多重大发现及重大问题的解决,常常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统计数据显示,在近100年的300多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有将近50%的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结果。 合纵连横,开拓新的合作伙伴 国际政治对市场的影响巨大,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欧美也不是铁板一块,欧洲已经从盲目跟从的惯性中解脱,寻求自身在世界舞台中有越来越强的自身发言权,霸权主义,纯粹利己主义和一味地拉帮结派被证明已没有了众多拥趸,合作共赢,多极化的世界新趋势已被越来越多国家和有识之士接受。 […]

  • 人造器官

    人造器官 人体器官病损后,如肾、肝、心脏衰竭等,通过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无法达到治疗效果时,器官移植成为唯一治疗手段。但全球可提供移植的器官数量远低于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大多数患者无法得到适配器官,人造器官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显现。   现阶段,全球可供移植的器官是由人类自愿捐献提供,相较于捐献器官,人造器官易得性较高,移植成本较低,并且生物相容性较好,因此全球人造器官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7-2019年,全球人造器官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9%,2019年市场规模约为19.3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全球人造器官市场规模将达到51.2亿美元以上。   人造器官主要包括机械性人造器官、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三大类。机械性人造器官是以高分子材料为原料制造而成;生物性人造器官是以人体或动物细胞或组织培育而成,此类器官具有生物活性;半机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是将前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制造得到的器官。   由于人造器官行业进入的资金、研发、技术、人才壁垒高,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不成熟,研发失败风险大,实力稍弱企业难以支撑,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是医药行业巨头参与,如雅培、美敦力等。我国也有人造器官研究机构与研发企业,但在研究水平、生产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欧美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目前我国主要还采取产品引进,技术合作的方式引进需求量大的人造器官产品。但我们也观察到,国内有越来越多的本土或合资企业参与到人造器官的研发生产领域中,资本引领,参与及整合的能力在其中也愈发显现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人类对健康、长寿命的追求不断上升,人造器官研究不断深入。现阶段,除了大脑结构极为复杂难以替代外,其他绝大多数人体器官都有进行人造器官的研究。随着全球居民在医疗领域的支出不断增长,器官移植需求持续上升,人造器官重要性日益凸显,实施的手术量不断增多。未来,随着人造器官技术日益成熟,其市场需求量将持续快速攀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 english

    Welcome to G.E.M.I. (Eurasian Medical Technology Exchange Association). There are many capable people here who keep moving forward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medical technology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I hope you can join us after you know us. Welcome, friends! The Eurasi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medical technolog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

  • 数字医生

    集医疗领域的自主创新日益受到社会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杨杰孚提出,目前各大三甲医院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进口的占比过高,还是要在自主创新研发上面花大力气。 有报告显示,目前西方企业在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20年上市百强公司市值计算,美国总计48家企业登入百强榜单,中国只有7家,排行最高的中国企业仅列第51位。从品牌认知、市场份额、技术积累等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较大的追赶空间。 不过近年来,随着AI技术的兴起,以及中国医疗AI企业的强势发展,中国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市场悄然生变,AI医疗器械等部分领域正上演“弯道超车”。 AI医疗器械是指基于不含有患者个人信息的脱敏的“医疗器械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其医疗用途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数据主要指医疗器械产生的用于医疗用途的客观数据,如医学影像设备产生的医学图像数据、医用电子设备产生的生理参数数据、体外诊断设备产生的体外诊断数据等。其中医学影像数据占据了80%的医疗信息,是疾病筛查和诊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AI加持已成为提升效能的不二解决方案。 资料显示,中国AI医疗器械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多项第一。根据灼识报告,截至到2022年2月,以在全球覆盖的治疗领域范围计,中国医疗AI企业数坤科技在所有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排名第一,其“数字医生”产品组合包括12款产品及25款候选产品,市场准入方面,已获得2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11项NMPA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及4项MDR CE认证。 AI“数字医生”作为人类医生的好帮手,能够使诊断效率大幅提升,并提高准确性及一致性,带来更多的临床价值。通过解放高年资医生的精力,并将专家级诊疗能力向基层普及,“数字医生”还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紧张、分布不均衡等现实难题。

  • 人工心脏

    中国目前心血管发展中最大的机遇和市场是人工心脏(心脏辅助系统)。每年中国数以千万计心血管患者约只有不到5%的患者有机会获得合适的受体,来彻底拜托长期困扰自己的心脏疾病。由于此类型疾病多位慢性和中重度疾病,传统的等待活体受体捐献移植等手术,由于配型和时效等各方面因素深受制约,并不能满足中国广泛的心脏病患者的需求。目前多数病患只能在病痛中默默等待或者因此丧命,因此人工心脏辅助系统乃至真正的人工心脏越来越广为市场所需要。目前市场上人工心脏技术还并不真正成熟——我协会心脏科专家如是说,受制于精密加工,电池,集成机电等多方面因素,现在中国市场上正在此赛道上狂奔的几家国内或外资企业技术来源于美国或日本,但由于前述配套技术或制造困难,导致真正成型的心脏辅助系统还存在一定的技术落差更别说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心脏。 协会心血管专家们表示,我们具备国内最好的临床条件,非常希望在协会的帮助下就此方面与欧美有此专业领域的发展计划的组织和医疗机构进行深入探讨。

您所咨询的问题

loading...